老兵事业发展网军民融合 • 正文

青花碗背后的军民鱼水情

  中国老兵事业发展网讯: 在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内珍藏的抗战文物中,有一只看似寻常的农家青花碗,它见证了敌后抗战时期人民军队与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。

   1938年11月,根据毛泽东等领导在《对冀热察区工作的意见》中的指示,中央军委决定以八路军第4纵队为基础组建冀热察挺进军。1939年年初,担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的萧克,率部入驻斋堂镇。冀热察挺进军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北平西部,坚持冀东并开辟平北的游击战争,创建冀热察抗日根据地。1939年10月,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移驻斋堂川马栏村,将这里作为当时冀热察抗日指挥基地。在此驻扎期间,冀热察挺进军对当地村民照顾有加,领导马栏村农会、自卫队、妇救会、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开展抗日斗争。当地村民支持冀热察挺进军的各项行动,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

   1939年秋,马栏村赵永兰大娘突发重病,昏迷了7天。在床前伺候的儿子担心母亲可能熬不过去,便在母亲醒来后询问她想吃点什么,赵大娘说想吃口肉。那时的马栏村别说肉,连窝窝头都经常吃不上。在此驻防的挺进军,后勤补给也非常紧张。

   刚刚来到马栏村的萧克得知此事后,特意吩咐警卫员,想办法给赵大娘准备一份红烧肉。病中的赵大娘手捧盛满红烧肉的青花碗,泪水夺眶而出。几番推辞,她最终接受了这份“厚礼”。这碗难得的红烧肉,为赵大娘补充了营养。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,她的身体康复了。

   赵大娘病愈后,一直很健康,活到了92岁。在她余生中,始终将这一恩情记在心里,不仅自己牢记,也交代儿子们牢记:“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,挺进军是咱们的救命恩人,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的恩情啊!”冀热察挺进军上门送肉的事情,很快在马栏村流传开来。萧克将军爱民助民的行为,深深打动了当地群众。日本侵略者来了,烧杀抢掠、无恶不作;国民党部队“过兵如过匪”,扰民有术、御敌无能;而萧克率领的冀热察挺进军严守铁的纪律,不拿群众一针一线,坚持借东西要还,损坏东西要赔,违反纪律要严办,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起了高大的形象。

   正是在萧克以身示范,带头爱民助民的感召下,马栏村群众把冀热察挺进军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,全民总动员,自发拥军支前,积极配合进行游击战、破袭战、地雷战,马栏村因此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模范村。仅1939年,马栏村就有40名青年踊跃参军,组成挺进军七团“马栏排”,积极抗击日本侵略者。平西抗日根据地各个村庄,普遍建立起由16岁至23岁青年积极分子组成的青年抗日先锋队。在抗日硝烟中,军民携手共同谱写了一首温情而隽永的鱼水赞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