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兵事业发展网红色景区 • 正文

助力红色土地脱贫,一道道风景见证江西省军区部队官兵不变初心

红星闪闪,照亮脱贫路

■乔志强 解放军报记者 郭冬明 龙礼彬

“1号餐桌,红军套餐一份!”

“2号餐桌,来两份甜糍粑!”

……

正值井冈山的旅游旺季,农家乐老板娘彭夏英更加忙碌了,她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。

“解放军的恩情比海还深咧!”彭夏英在家中门楣上制了一副对联“翻身不忘共产党,脱贫全靠解放军”,横批“共产党好”。

彭夏英家的变化只是个缩影。从英雄城南昌到共和国摇篮瑞金,从革命圣地井冈山到长征第一渡于都河,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:人民子弟兵打着背包,走村入户,来到共建点上送资金、送技术,帮助村民致富。在助力这片红色土地的脱贫路上,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见证着江西省军区部队官兵不变的初心。

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,也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

初冬,井冈山革命老区一年中最美的时节。

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,打破了井冈山市大陇镇的宁静,亲朋好友送上的祝福让村民朱开文笑开了花。

“能住进这么宽敞的新房子,是我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的,这是托了亲人解放军的福呐!”这一天,对井冈山市大陇镇中村村民朱开文来说,是一个大喜的日子。一家人从距村部3.5公里外的山沟沟搬到大陇镇,从此告别了世代居住的破旧土坯房,住进了由人武部出资援建的三层小洋楼。

朱家人迁出大山住进新房的第一件事,就是请人在新家写了一副对联:“住进大陇镇时刻不忘共产党,搬出九华岭感谢亲人解放军”。

朱开文常念叨的“亲人解放军”,就是前来挂点帮扶的江西省军区官兵。得益于省军区推动的“安居工程”建设,有不少贫困户的危旧房被改造成了安全屋,有的贫困户从土坯房搬到新楼房。

“我种了一辈子地,没掏一分钱就成了股东,还参与了分红。”去年底,朱开文喜气洋洋地从村干部手中领到了大红包。2016年,省军区按照“产业致富、挖除穷根”的思路,帮助村民以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联户经营模式发展黄桃产业。贫困户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入股,公司从2016年起按每名贫困人口每年3146元分红,并逐年递增。农民变股东,让村民们吃上了“定心丸”。

“让老区人民安居乐业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,作为新一代红军传人,我们决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的恩情!”省军区司令员吴亚非介绍,近年来,省军区官兵走进贫困老乡家,随身都要带上民情日记、帮扶手册、挎包水壶和干粮袋这“四件宝”,像当年红军工作队那样,深入革命老区扶贫帮困。

在井冈山行洲村一栋古朴的老宅前,时光仿佛凝固。房檐下,单字就一尺见方的标语格外醒目——“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”。

这是革命战争年代,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朴素概括。

“加快老区发展步伐,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,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,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,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

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里,省军区部队官兵向老区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。

从井冈山到赣南苏区,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。

“我们选派了103名扶贫第一书记、2150多名民兵党员干部驻村帮扶。”省军区政委徐贵福说,在军地多级的共同努力下,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“摘帽”,取得脱贫攻坚战的首场胜利!

脱贫后,井冈山市人武部派驻拿山镇南岸村的第一书记曾润洲每月仍有20多天吃住在村里。他说:“乡亲们刚脱贫,我们还要‘送一程’才安心呐。”

103名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,86个驻村工作队直沉一线,2150名干部开展联户包扶……在革命老区,告别绝对贫困后,干部们没有松口气,仍扎根于山山峁峁之间。

“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,也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。”徐贵福说,唯有不忘初心,方可告慰革命先辈,才能继续一往无前。

一切为了人民、一切依靠人民,是人民子弟兵从未改变的精神底色

每天,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都会迎来许多游客。

这里是井冈山斗争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——黄洋界保卫战的发生地。90多年前,国民党反动派以近6000人的兵力来犯,妄图一举打开根据地的大门。此时,保卫黄洋界的是红军31团的两个连,不足300人,且武器弹药匮乏。

“力量对比如此悬殊,红军为什么能够赢得这场战斗?”不少游客问。

“答案就在于党和红军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,充分发动群众,筑成了一道不可战胜的铜墙铁壁。”讲解员张鑫回答道。

无论时光流转,一切为了人民、一切依靠人民,是人民子弟兵从未改变的精神底色。

柏油路穿村而过,白墙黛瓦与绿树浓荫相互映衬,讲红军故事、做红军餐……“一堂课带富了一个村”,红色教育体验为全村村民探出了一条致富路。

记者来到井冈山市茅坪乡坝上村,只见该村门口“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”的牌子特别醒目,村里投入500多万元打造的“红军的一天”特色体验项目,仅2019年一年就接待游客7万多人次,户均增收达4万余元。

64岁的吴云月是坝上村村民,早年丈夫因病去世,独自抚养一双儿女,生活一直过得非常艰辛。为了贴补家用,女儿不得不辍学,外出打工。吴云月每天起早贪黑,靠着种田养猪艰难度日,有时在附近村镇打点零工,一天的收入不到20元。

2013年,随着特色体验项目“红军的一天”在坝上村落地,吴云月参加了村里的“红军餐”接待,当年就有了3000多元的收入。随着红色旅游村的打造升级,如今进村游客渐渐地多了起来。2019年,吴云月家共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,纯收入达到3万余元,旅游淡季时,自己到村里的工地上干点小工,也能赚个3000多元钱,加上儿子外出务工有近3万元,一年的收入达到6万余元。

每当干部走访,吴云月总是乐呵呵地说道:“人武部给了我那么多帮助,但我不能什么都指望子弟兵,自己也得努力才行!”

“解放军帮、群众干,脱贫致富能实现。”在井冈山革命老区和赣南苏区,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。部队官兵与群众同吃同住同甘苦,一起用汗水浇灌出了红彤彤的光景。

“紧紧依靠人民,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,是老区脱贫的重要启示。”徐贵福说,帮助老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,是我们省军区部队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,人民子弟兵带领老区人民群众啃下了脱贫攻坚的“硬骨头”,这是人民子弟兵艰巨的使命和责任。

我们从老区走来,在发展的路上,永远不能忘了根和脉

井冈山是革命的山、战斗的山,也是英雄的山、光荣的山。4年前,习主席在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的谆谆教导,在陵园管理处女民兵李正莲的心里回荡至今。

李正莲在陵园工作多年,父亲曾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研究员,爷爷奶奶都曾参与井冈山革命斗争。生长于斯,眼见这片红土地历经天翻地覆的变化,李正莲对井冈山精神有着更深的感悟:“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。今天,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仍在引领着我们接续奋斗。”

记者行走在五百里井冈山,看到一群群身着红军服、头戴红军帽的游客,在蜿蜒山路上行军,在烈士墓前深情缅怀……许多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说,在井冈山,他们感受到一次次心灵的震撼,经历了一番番精神的洗礼。

走得再远,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。红色圣地,是一代代人的“精神补给站”。

近3年来,井冈山红色培训班、培训学员人数一直保持50%以上的增幅。在赣州,每年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党员干部达300余万人次,其中青年干部超过半数。

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陈胜华说,“坚定执着追理想、实事求是闯新路、艰苦奋斗攻难关、依靠群众求胜利”的井冈山精神,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根,也是井冈山率先脱贫“摘帽”的力量之源。

“青年人来于都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,他们想要从长征精神中寻找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精神力量。”于都县人武部部长李章荣说。

伟大精神的感召,已化作老区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动力。从井冈山的浓密竹林,到赣南的山山峁峁,一座座美丽的幸福家园正在崛起。

沿着新拓宽的柏油路再次来到神山村,修葺一新的客家小楼鳞次栉比,村前村后种满了黄桃茶叶,村内活跃着许多游客的身影。根据规划,神山村将与八角楼、黄洋界等红色景区景点串联起来,一起融入井冈山的全域旅游新版图。

“红色最红、绿色最绿、脱贫最好。”行走在井冈山,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。红墟坊、沃土胜境、田园上寨、柏露坳下等一个个4级乡村旅游点引人入胜。

为了让井冈山的红色历史和秀美风光更加深入人心,井冈山市人武部指导帮扶的龙市镇大仓村推出了以“吃一顿红米饭、唱一首红军歌、走一趟红军路、读一本红军书、听一堂传统课、扫一次红军墓”为主要内容的红色培训。这种集体验、参与、互动为一体,内容鲜活、形式多样的红色培训形式,将历史事件、红军战争、红军生活情景有机融合,让游客在红色培训中学习党史、熏陶理想、锤炼品格。

“每次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,走过重大事件的发生地,心中总能感受到一种震撼与净化。”莲花县人武部干部、职工和文职人员每次在莲花一枝枪纪念馆看到馆里的史实资料时,都能感受到内心最深沉的呼唤:“它在时刻提醒,我们是从这些老区走来,在发展的路上,永远不能忘了根和脉。”

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大陇村新面貌。

图②:江西省井冈山市人武部干部、职工帮助扶贫对象采摘柑橘。

图③:江西省军区在井冈山市茅坪镇中村村开展消费扶贫活动。

图④:江西省军区官兵入户帮助扶贫对象耕地施肥。

图⑤:江西省井冈山市人武部干部、职工帮扶挂点村村民进行耕种。

本版照片由郭冬明提供、制图:张 锐